技术研发,并非终极目标。合肥已经尝试打破“应用鸿沟”,推动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百姓生产生活。
机器人产业化方兴未艾,合肥砥砺前行。
预计到2020年,合肥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达500亿元,并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
四次“东道主”
4月26~28日,2016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在合肥启幕。
来自全国各地280支代表队“会盟”合肥,上演“机器人大战”。胜出者将代表中国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总决赛。
这是继第19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后,合肥举办的又一场高规格机器人大赛。截至目前,合肥已经连续4次举办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相关赛事。
可以说,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相关赛事连续4次在同一座城市举办,史所罕见。
这一切并非偶然。
“从机器人研发及机器人竞赛层面来看,合肥综合实力相当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成果都相当出色,在大型赛事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多次获得赛事冠军。”中国自动化协会副秘书长李实说。
“目前,合肥在机器人竞赛及相关研究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李实说,未来,在合适的时候,中国自动化协会依然会选择合肥举办机器人大型赛事。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相关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合肥人民崇尚科学、追求创业的热情,更推动了合肥机器人研发及产业的蓬勃发展。
走出实验室
不仅仅是机器人研发。
合肥开始打破“应用鸿沟”,推动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百姓生产生活。
在国购集团机器人餐厅,有一群特殊的“服务员”,她们端着餐盘,行走在地面轨道上,向各餐桌送餐,一旦遇到顾客“占道”,她们会礼貌地提醒一声:“您好,前方有客人等餐,请让一下。”
这群特殊的“服务员”正是机器人。由于机器人服务员的存在,这家餐厅备受市场欢迎。
当然,从目前来看,这些机器人服务员尚未达到“机器换人”的目标,但至少彰显了一个发展趋势:机器人逐渐触手可及。
今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4月15日,我国首台特有的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问世。披肩长发,精致的五官,细嫩的皮肤,以及含情脉脉的对话……乍看上去,“佳佳”与人类并无太大差别。
“尽管‘佳佳’走进寻常百姓家暂无时间表,但她最终还是要服务人类,首先就应用于陪护和养老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说。
服务机器人,终将改变你我生活。
产值500亿
随着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机器人走进合肥工厂,取代人类从事一些繁重且高精尖劳动。
江汽乘用车三厂焊装车间,一排排机械手臂进行着焊接动作。一片电弧火花中,一台台汽车完成焊装“走”出流水线。一台焊装机器人的日工作量,相当于3~5名成熟工人。相比人类而言,机器人焊装,不仅保障了品质,更保证了安全。
泰禾光电产品展示车间,生产流水线终端,一台码垛机器人整装待命,将一个个米袋有序搬运至附近运输通道。随后,一台搬运机器人“解盘”,沿着特定轨道,将大米送往指定地点。
需求呼唤供给。
早在2013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正式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其中,机器人产业的区域集聚发展成为国家试点,合肥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
当前,以机器人等产业为代表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合肥瞄准前沿和高端,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为支撑,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发展蓄势待发。
预计到2020年,合肥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达500亿元,并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
“机器换人”
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过剩转向短缺,是为“刘易斯拐点”。
不经意间,国内制造业陆续遭遇“刘易斯拐点”,一些繁重体力活出现了无人可干的尴尬局面。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不论经济形势的转变,抑或劳动力结构的更新,都在倒逼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与简单的雇佣工人相比,创新转型升级势必带来阵痛。然而,在合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少企业推动创新转型升级的勇气、决心乃至行动。
码垛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托盘机器人……各类机器人的出现,解构了我们脑海中机器人形象,但同时又赋予我们对机器人新的想象力。
不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智能机器人都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期许与信心。
智能化,被称为工业机器人的最高阶段。随着机器人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将有更多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实现量化生产,给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了解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系,可加入群48005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