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创新农业植保无人机监管新服务模式,助推智慧、绿色、精准农业新发展
来源 / 发布时间 2017-05-25 / 点击 0

1.城镇化加剧农村空心化,无人化是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难题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凡是与老百姓吃饭相关的问题都是大问题。改革开放30年,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城镇化飞速发展,同时带来农村空心化加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农业人口将进一步向城镇有序流动,农业生产必然从家庭联产承包的分散模式向合作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无人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飞速发展,农林植保无人机、无人化蔬菜大棚、无人化农业机械、无人化管理智慧果园等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应运而生,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正在推动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无人机正在颠覆传统农业,创新农田耕作新模式,催生农业服务新业态

无人机率先应用于现代战争,作战效能日益凸显,正加速推进战争形态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繁荣,已经形成了一个飞速发展并深度渗透各个行业的新兴高科技产业集群。农林植保、低空物流、消费娱乐是民用无人机应用需求最为旺盛的几个领域。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应用最广的领域是通过低空喷洒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已经颠覆了传统人工施药的作业模式,不仅消除农药对作业人员的毒害,还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无人机精准作业也减少了农药消耗,降低了农药残留以及对土壤、大气、水体的污染。无人机应用正在向农田耕作的各个环节拓展,无人化农业的雏形正在成形。但是,目前无人机的农业应用还局限在农田耕作领域,未来,以农业无人机、无人化农业机械为支撑,农业大数据服务为平台,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大智慧农业的孕育提供了新的视野。无人化、智能化技术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需求精准预测、耕种精准作业、农田精准管理、灾害精准预警、防治精准施策、产销精准衔接的新业态将可预期。


3.监管缺失、标准滞后、服务低效,成为制约农业植保无人机应用的瓶颈

无人机产业飞速发展,一方面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国防军事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管理方面的严重滞后,也造成了产业无序发展。农业植保无人机是无人机大家族中的一员,也是最特殊的一员。从属性上讲它属于民用航空器,从用途上讲又属于农用机械装备。它飞行高度低,从用于大田作业的米级高度到林地作业的数十米高度,远低于普通航空器的飞行高度;载重量大,净载荷从几公斤到数十公斤不等;作业模式为空中喷洒药剂;作业区域限定在农田与林地;飞行模式为按规划路径遍历飞行作业平面。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如果被非法滥用,可能造成的安全风险绝对不可低估。目前,国家通过农机补贴鼓励农户购买无人机,合作化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但无人机购机成本较高,作业技能要求复杂,单户使用效率低下,维护保养困难,成为无人机推广应用的重要障碍,商业运营的无人机植保服务队模式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国家关于无人机管理的顶层法规尚未出台,全国无人机标准化组织尚在筹建,行业、团体、企业为主体的无人机相关标准正在制定,提供无人机运营服务的企业各自为战。监管缺失,标准滞后,服务低效,成为制约整个无人机产业发展的瓶颈。


4.创新农业植保无人机监管服务新模式,助推智慧、绿色、精准农业新发展

无人机植保应用是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刚性需求和巨大推动力,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因为存在安全风险,就限制这个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坐视产业野蛮生长。无人机产业、农业产业、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努力,积极作为,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1)加快制定植保无人机机型标准、飞行操作标准、植保作业标准、管理服务标准等,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实际情况的中国特色植保无人机标准体系。植保无人机作为特殊机型面向特殊应用领域,应该根据其飞行作业特点,对机型及操作方式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明确身份识别要求、飞行限高要求和电子围栏约束要求等,通过明确技术标准确定市场准入资格,进而采用特殊管理机制。植保作业技能要求高,涉及灾情、作物、配药、气象、飞行、作业、地形、航管、保险等多个方面,由于目前植保作业服务由农户或飞防植保服务队提供,无章可循,无迹可考,作业能力参差不齐,防治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应该聚合无人机植保作业与服务方面的优秀成果,形成行业规范,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准。

(2)建立植保无人机注册制,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植保无人机机型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类无人机比消费娱乐无人机存在更大的安全风险,这也是管理部门不敢放开这个行业,造成整个行业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建立植保无人机注册制,给每一架定型为植保无人机的合规产品赋予唯一的身份标识码,才给它农业植保市场的准入资质,才能进行销售、运营、使用、服务,才能按照植保需求申请飞行任务。“注册制+全寿命周期管理”就是要确保始终明确每一架植保无人机的责任主体是谁,知道谁该为这架无人机负责。

(3)建议无人机植保服务按特许经营方式管理。特殊行业采取特殊管理方式是国际通行做法,有如花炮产业、危险品运输产业、物流产业。一方面,农业植保无人机是一类具有高度安全风险的特殊无人机机型,产品大量流落到个人手中,管理难度加大,监管失控风险增加,一旦被无知误用或非法滥用可能造成难以预估的危害。另一方面,农业植保作业是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强、涉及领域多的一个高度专业化工作,农户购买无人机并不代表能够开展植保作业,还需要经过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更要承担高昂的维护保养费用。对于农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服务,而不是服务的手段,就像我们喝牛奶不需要养奶牛是一个道理。购机成本高、维护保养难,作业效果差,利用效率低等,决定了即使政府发放补贴,农户购买植保无人机的热情也难以调动起来。综合安全与效能考虑,无人机植保服务宜采用采取特许经营方式管理,由具有资质的无人机植保服务的法人(公司、植保队)承担,为农户提供专业化、共享化的优质服务。

(4)构建竞争有序的农业植保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农业植保作业服务涉及到灾害预警、灾情诊断、农药配药、物流配送、平台转运、飞行作业、气象服务、空域管理、维护保障等多个专业领域和部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竞争有序的农业植保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成为联通农户、专家、植保队、农资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桥梁,为灾害防治需求发布,灾情专家诊断、精准配药供药、高效飞防作业、服务费用结算、政府补贴核算、保险投保服务、安全监管介入提供一体化平台和解决方案,催生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的新模式、新业态。

(5)加快制定农业植保无人机管理的政策法规,营造鼓励创新、开放共享、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农业植保无人机行业才刚刚起步,政府与企业还在摸索中前进,很多政策法规、管理规定都是空白。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行业,随着无人机的深入渗透,会带动更多关联产业进入农业领域,会催生新的需求,孕育新的模式。目前,管理部门正在通过一些政策手段鼓励和规范这个行业发展,植保无人机企业构建联盟协作推进,形成了可喜的发展局面。应该说,国家政策鼓励,法规标准规范、管理部门支持,服务保障到位,才会为这个行业插上腾飞的翅膀。